400-123-4567
400-123-4567
时间:2024-09-08 点击数:
尊龙凯时官方入口近年来,我国失独群体数量日益扩大,失独家庭尤其是高龄失独家庭已然成为备受关注的。
本文以市属D养老院一位失独老人为案例服务对象,以增能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设计个案服务计划并付诸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介入和跟进,案主的情绪得到纾解,人际关系得到改善,与周围系统的互动明显增加,进而提升案主的生存质量,提高机构养老的服务品质,真正做到减轻养老压力,促进实现积极老龄化。
案主李爷爷(化名),89岁,浙江金华人,曾在市钢铁集团担任高级工程师。老伴王奶奶,87岁,山东青岛人,退休前在市丝绸局内主管质量检测。
夫妻俩相知相伴走过了六十多年,于四年前入住市属D养老院。老两口曾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孩子都很优秀,天妒英才,女儿在27岁时不幸因病去世,当时夫妇俩年过六旬,悲痛不已,“眼泪都流干了”。
今年年初,唯一的儿子也因突发疾病去世(56岁),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李爷爷和王奶奶一时无法接受。
如今半年多过去,王奶奶已将注意力转移,参与老年大学、合唱团、手工作坊等活动中,担任合唱团的音乐老师和钢琴家,十分投入,精神状态和身体情况也比李爷爷要好。
社工在日常探访中了解到,刚入住养老院时,李爷爷夫妻俩很是自豪,因为身体康健,家境殷实,儿子是某企业高管,家庭美满,夫妇俩也经常活跃在各种活动、比赛中。
此外在社交环境方面,李爷爷王奶奶一家与同一栋楼的吴爷爷蒋奶奶是近六七十年“知根知底”的交情,两家人彼此关心,很要好。自从李爷爷的儿子去世后,蒋奶奶比较关注他们的近况,蒋奶奶目前是合唱团的成员,每周四参加合唱活动。
因半年来遭受打击较大,李爷爷呈现明显的苦闷、抑郁等负面情绪;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医学知识,他坚持认为自己是“半个医生”,但给自己使用的治疗方法并没有较明显的疗效;由于和王奶奶性格迥异,经常受到王奶奶的责备和嗔怪,但很少予以回应,D养老院护士长反映李爷爷“对生活不抱希望,有些不想活下去了”。李爷爷也自述与王奶奶时常拌嘴,但问题并不严重。
由于李爷爷目前的状态较为低落悲观,社工计划以增能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调动李爷爷周围他人的力量并挖掘李爷爷自身能量,开展个案服务。
作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性理论,增能理论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增能(Empower)又称增权,是指增强人的权力和能力。
在社会工作领域,增权并非指“赋予”案主某种权力,社工看到的是案主的能力和尊严,通过挖掘案主的潜能,鼓励、支持案主去意识到自己的潜能来实现改变目标,同时,也充分发掘环境中的资源,调动多方主体性,增进案主与环境的互动能力。
增权与无权相对应,从某种角度来说,社会工作介入“无权”,以获得权力为介入目标,而增权则是社会工作实现目标的途径。
古特雷斯等指出,增能分为个人、人际和政治三个层面。个人层面指个体有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去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体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影响他人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经验;政治层面强调实现社会行动与改变社会的某个方面。
失独群体是我国数量日益增加的特殊群体之一,增能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个新视角,能够帮助失独老人恢复基本权能,提升晚年的健康质量。
作为案主解决问题的伙伴与合作者,社会工作者通过对话与合作,从个体、人际和环境等三个层次来实现案主增能。针对失独家庭或个人,在个体和人际层面通常采用微观社会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
增能理论认为,案主自我效能的信念会影响案主能力的发挥。例如,在个案工作中运用“空椅子”疗法帮助失独父母排解和宣泄情绪。社工采用倾听、接纳、同理心等沟通技巧,在面谈过程中让案主充分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
对于失独群体来说,同质性越高的群体越容易敞开心扉进行交谈。例如,开展失独家庭小组在国内多个社区单位中频繁应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安慰,互帮互助,效果显著。
在宏观层面,多位学者提出从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大社会行政参与力度、推进社会福利政策和救助制度实施等层面进行宏观介入。目前,失独家庭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学界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模式。
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首次提出了网络关系力量的概念,即强关系是自我为了维持现有的联系而产生的互动,而弱关系是帮助个体去拓展多样化的联系。
关系强度越高的群体越愿意提供支持。社会支持真正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术术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医学领域,研究发现,除了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能够缓解和抑制精神疾病外,个体所处的外部关系也能起到积极的防御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在其依附理论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主要强调早期社会关系,尤其是和父母一方的社会关系。
众多学者见仁见智,从社会支持的内容与功能角度,社会支持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个人和整体发展的力量,包括情感、物质、信息、陪伴等。
从互动的行为角度,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是双向的社会互动关系,互动双方作为支持者与被支持者,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不断强化。
从社会结构网络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意识到的工具性或表达性资源。其中,社会网络也即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脉,包括亲戚、朋友、同事等。
社会支持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能够启发社会工作者关注案主的能力、案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环境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并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建立与运用社会支持网络。
在实践中,社会支持理论可以具体应用于老年、青少年、医务、矫正等服务领域。在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社工通过介入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案主提供获取和维系社会支持的能力,通过发掘支持资源、维系和巩固弱关系(weak ties)来提升社会支持网络在案主生活中的影响力。
本案例中,李爷爷这一高龄失独人士面临亲人病逝的压力以及数月来长期低烧不愈的倦怠,需要通过建立多条非正式的支持关系来纾解悲伤情绪,同时通过专业的治疗方案对其进行科学治疗,调动多种资源,完善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降低案主的无力感,减少压力。
当疾病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有时是个体担心疾病会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伤害,有时是对药物治疗存在无力感。
由于思想观念不同,高龄老人往往会出现“有病乱投医”现象,不能理性、全面地看待病症,不仅浪费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治疗效果也欠佳,导致康复进展过程受阻。
社工在面临这类案主时,通常会使用专业手法进行干预,先缓解案主的负面情绪,纠正其偏差认知,之后调动多种系统资源,帮助其从心理、生理方面增强康复信心,推动治疗进程。
社工拟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案主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在定性层面,介入前期使用无结构访谈与案主充分交谈、建立信任关系,在案主及其微观系统能够有意愿配合介入之后,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有效资料,从案主、家人、护理员、医务工作人员等角度了解案主的问题成因及改变过程。
同时,在定量层面,社工拟采用量表,前期测量案主的抑郁程度,建立基线,在介入过程中继续测量,记录案主的情绪变化过程,在介入后期,再次使用量表,与基线进行比较,评估介入有效性。
在评估结构方面,社工应注意评估主体多元化,不仅关注案主自身,还要通过访谈等质性方式收集其他系统对于案主变化的看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评估主体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公正性。
首先,在案主身体健康层面,李爷爷三十年前经历过女儿病逝,今年春天经历了儿子病逝,留下年轻的儿媳和两个年幼的孙子(儿子经历过两段婚姻)。
心理上备受打击,情绪低落,精神恍惚,不爱说话。近四个月以来,频繁发低烧,自己也养成了隔一两个小时量一次体温并记录温度的习惯,老伴王奶奶称之为“有瘾”。
李爷爷自述有很多慢性病,近年来身体逐渐羸弱,身体上的病痛给他带来情绪上的折磨,睡眠质量也明显下降,而独子病逝这一重要事件又如火上浇油一般将他打垮,精神方面一蹶不振,住院两个月回到养老院以后,活跃状态和胃口都不如从前。因此,李爷爷亟需配合治疗,强健体魄,恢复身体健康,改善睡眠和饮食状况。
第二,在人际关系层面,自频繁出入医院、诊所后,李爷爷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社工从李爷爷的小记事本上发现李爷爷对待事情很认真,只是没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王奶奶对其也是职责抱怨为主,很难有人体会到李爷爷的内心感受。
因此,李爷爷需要改善与最亲密的人,王奶奶的夫妻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相互关爱。
第三,在心理层面,由于子女去世,李爷爷内心的牵挂仅存于孙辈身上,对儿子的思念成为他内心的桎梏,因此,李爷爷需要纠正偏差认知,将对儿子的想念转为对孙辈的期许,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重塑对晚年生活的希望。
第四,在认知和行为层面,由于近四个月以来李爷爷低烧现象频发,已养成一天多次记录体温的习惯,但这一行为本质是一种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因此,应从认知层面着手,明晰李爷爷看待疾病的片面想法,改善其偏差行为。
从案主的角度,首先通过哀伤辅导,帮助案主尽快走出丧子的阴霾,缓解抑郁,提高心理抗压能力;其次要提高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能力,帮助与周围环境系统沟通,表达案主诉求,改善与老伴的关系;再次要调动多方资源,给予案主精神支持,重塑对晚年生活的信心与希望;最后促进案主运用其保有的能力,发挥最大的生活潜能,并在团体中建立正向的人际关系。
从家庭的角度,为案主与老伴之间建立更顺畅、温和的沟通桥梁,减低照顾者(老伴)的压力,促进沟通,从而改善家庭系统的关系,为案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主要通过连接案主与微观、中观系统的互动来营造关爱、支持的氛围。在链接儿媳、孙辈、护理人员、机构医务工作者等资源后,推动环境变化,使案主从外到内感受到关注与关爱,转移其注意力,推进与环境系统的良性互动。
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社工应结合访谈结果和量表测量数据,了解案主对整个介入过程的满意度,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在达成服务目标的同时也提升社工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既为案主增权赋能,也为自己增能。
从专业的角度,增能理论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导实践,优化个案服务;通过服务计划的实施,为理论提供事实方面的验证,优化解决方案。
社工主动与案主接触,通过日常查房、探访周围他人等形式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作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整理案主资料。
社工与自理区负责人、楼层护理员、值班人员、医务室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交流,询问有关案主的身体情况、病症、特殊事件概况,为介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应变准备。通过研读文献资料,结合案主形象特质,使用老年抑郁量表简版(GDS-15)进行前测,建立基线.研究地点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指导和支撑社会工作者开展专业实践的理念和判断,被称为社工专业的灵魂,也是专业社会工作实践的精神标准。
首先,社工应秉持生命安全的最高原则,所有干预活动都应在保障案主安全、适宜案主能力的基础上开展。
第二,社工与案主之间的年龄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更应全程保持尊重的态度,遵守案主自决的原则,如遇到案主不配合的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征求督导(护士长)的意见,并积极引导、同理案主的感受,确保案主权益不受侵犯。
第三,应保护案主隐私。在访谈过程中,不应主动询问涉及案主及其家人的隐私问题,在录音、拍照之前,应征得机构工作人员和案主的同意,事先说明情况。组外分享时,社工应有限度公开案主信息并注意匿名化和知情同意。
本单个案设计通过增能理论指导,旨在增进案主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案主运用其保有的能力,发挥最大的生活潜能,接受因疾病和重要事件引起的负面身体状况,增进生活主动性,重塑并巩固其与家人、挚友之间正向的人际关系。
如遇案主突发心脏病等疾病,社工应在第一时间寻求护理员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帮助并拨打急救电话,运用急救措施做力所能及的救助。在面谈过程中,要随时留意案主的情绪变化,做好防范措施。
帮助案主李爷爷走出失独阴霾,改善与老伴王奶奶的人际关系;发掘李爷爷的兴趣爱好,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增进生活主动性,提升自我价值感。
(2)帮助李爷爷认识自己的偏差认知,并能主动地改变偏差行为,从而改善睡眠和饮食状况;
(4)运用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发掘李爷爷的内在动能,帮助其重拾兴趣爱好,增强自我价值感。
通过引入外部支持系统,在增能理论指导下,以优势视角看待李爷爷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李爷爷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悲伤情绪;通过与微观、中观系统沟通与微观需求相对接,调动多方资源,帮助李爷爷找寻到生命意义。
(1)自我介绍,与案主及老伴深入交谈,收集基本信息,了解案主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初步建立合作的专业关系。
(2)阐述社会工作的保密原则,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案主与周围环境系统的关系情况,运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
(1)帮助案主了解自身的病情与最合适的治疗方式,解答案主部分疑惑,纠正偏差认知,配合科学治疗,鼓励案主与周围他人进行良性互动;进行老年抑郁量表的测量,建立基线)帮助案主回忆过往的愉快经历,重新建构对儿子离世事件的认知,将注意力转移到孙辈身上;对案主的情绪进行进一步的疏导,巩固已取得的成效;使用哀伤辅导陪伴手册进行辅助干预,缓解案主的哀伤情绪。
(3)联系周围他人主动与案主沟通,与案主老伴沟通,替案主表达其需求和内心感受,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使用哀伤辅导陪伴手册进行辅助干预,缓解案主的哀伤情绪,巩固已取得的成效。
与案主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通过哀伤辅导陪伴手册,使案主与内心对话,与逝去的儿子、女儿对话,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巩固已有成效,结案。
社工系D养老院的一名实习生,在日常探访中结识了两位老人,但之前没有深入地了解过。自理区护士长看到李爷爷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非常担心,于是将社工小马介绍给二老。由于日常生活中会打招呼问候,所以社工不需过多介绍自己,在说明来意后,王奶奶迫不及待地诉说李爷爷的种种病症和不良生活习惯,时而愤怒,时而抱怨,而一旁的李爷爷沉默寡言,彼时外面已是40℃高温,李爷爷房间里穿着衬衫、毛背心和棉外套,但还是觉得有些冷。
社工在倾听王奶奶的“宣泄”后,首先对王奶奶所言表示理解,之后转向李爷爷表达自己对他的关心和身体康复的期盼,传达对他的关注并鼓励李爷爷要树立对自己的信心。
之后,社工善意提醒王奶奶尽量不要以负面语言“责备”李爷爷,而要多鼓励,大家一起努力帮助李爷爷早日康复。王奶奶表示两人平时在房间里各做各的,很安静,互不打扰。提起手机,王奶奶抱怨说,“我平时随身带着的,他(李爷爷)不怎么看,只有找我的时候才会给我打电话。我找他,哼,从来都找不到的。”
耄耋之年的人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老小孩”。李爷爷性格较内向,在充分表达同理心后,他向社工表达自己发烧前走路步伐很快,也表达了自己对疾病的苦恼,只是在王奶奶“唠叨”的时候不予回应。
社工看到李爷爷记录体温的小本,发现李爷爷记录的频次较高,一天之中有十余次记录,下午4点钟,社工与李爷爷约定,从现在到睡觉(8点钟)前,先不要记录,睡前量一次体温即可。社工与李爷爷以儿童“拉勾”的方式达成一致,约定过几天再来探访。
在第二次介入前,社工在与机构工作人员沟通中了解到,在前期走访过程中,D养老院社工科主要关注李爷爷的情绪问题,即主要由两方面引起:孙子迁户口和转学问题、儿子身后事办理。
此外,李爷爷的健康问题(主要是肺部和经常发烧反复)也令人堪忧。社工介入较为顺利,李爷爷主动与社工聊起自己以前得过的症疾、自己是如何多次化险为夷,“自己救了自己的命啊”。还给社工展示他在各个报刊发表的相关文章,上面是自己对于保健养生的理解。
这一天,李爷爷王奶奶的孙子(8岁)来探望,李爷爷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心情也很不错,询问后社工得知李爷爷近两天不再发低烧,也不那么受凉了,痰少、睡眠也变好了,“以前我要盖这样的棉被3条,现在1条就够了”,“现在睡也睡的很好”,社工表示由衷的欣慰和高兴。李爷爷谈起和机构医务人员的关系,“陆医师放弃我了,不管我了……他让我挂盐水,我不想挂盐水了”,“我很累”。
表明李爷爷医务人员的矛盾较深以及对自己治病方法的坚定信心,“有一本书……自己最了解自己啊……我跟你说过的,我家里做医生的”。
社工表达了对李爷爷的理解和支持。李爷爷对今后生活也非常有信心,说走路和社工(小辈)一样快,说自己到90岁以后还要和社工比一比谁走路快,看到李爷爷精神状态和情绪好转,社工作为倾听者、支持者,感到很欣慰,也由衷希望李爷爷能够一直保持这样好的状态。
社工第四次介入时,运用聚焦、引导的沟通技巧,和李爷爷沟通近况以及询问他的内心感受,令人惊喜的是,李爷爷在谈及自己的病情、自救方法时,两度提及自己的儿子,而且面部表情和情绪并没有不适。社工及时把握机遇,以谈话内容为引,在做记录的同时,将事先准备好的哀伤辅导手册给李爷爷看,并引导其思考自己当下的心情以及对儿子的感受,李爷爷的眼圈逐渐红了起来,低下头,嘴角向下撇,慢慢留下眼泪。
社工同时也去探访李爷爷王奶奶的挚友蒋奶奶一家,蒋奶奶住在另一楼层,说起李爷爷的事情,蒋奶奶和老伴也表示很关心他们,“平时有什么事情我们都会比较关注,互相照应嘛”。
对于王奶奶的态度,蒋奶奶表示理解,“王奶奶人挺好的,就是有时候嗯,比较严厉哈哈”。社工随即向蒋奶奶说明自己期望他们能增加与王奶奶李爷爷联络的频率,比如时常以茶话会、打牌等形式交流,蒋奶奶也表示了对社工的肯定,“你做得很好!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他们,毕竟……唉,有时候他们来我们这里,有时候我们去他们那里打打牌……你放心吧!”
之后几天,社工又来回访李爷爷,这一次,王奶奶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关于儿子的画册,向社工介绍儿子生前的种种经历,并和社工表示“这些话我们从来不对别人说的”,社工感到了来自二老的信任,并表示会遵守保密原则,替二老保守这个家庭的秘密。
社工还和楼层护理员聊起李爷爷的状况,护理员向社工提供了李爷爷王奶奶去年的状态和近况,并同样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社工对护理员的工作表示理解和认同,也表达了期望护理员在工作之余可以帮忙多照应李爷爷。
经过前两个月的介入,社工欣喜地看到了李爷爷在身体和情绪上的变化。首先,李爷爷虽然还是会发低烧,但发烧的频次显著放缓,且身体健康的持续天数明显增多。他对社工说,“我自己有记录,连续不发烧的最高记录是12天”。“上礼拜又有些发烧,这次(不发烧)持续四天了”,李爷爷心情很好,眼神中透露着喜悦。社工看到李爷爷的气色变得红润,感到由衷地欣慰。
其次,李爷爷的周围他人,如蒋奶奶一家和他们的来往次数增多,每次走过李爷爷房门口,社工常常会听到里面的欢声笑语还有钢琴声。在暑假和国庆假期,李爷爷上小学的大孙子也会主动来看望爷爷奶奶,给二老带来很多慰藉和欢乐。
此外,在平时碰面,社工主动向李爷爷打招呼,都会看到李爷爷的笑脸,他主动和社工说起自己又开始练习弹钢琴、打太极拳了,社工听到后向李爷爷表达了肯定和鼓励。
最后,王奶奶对李爷爷的态度也有所改善,在语言上,王奶奶说话不再过于急躁,而是多了一些耐心和关心;对待李爷爷的病情,王奶奶更多地表现出了理解,也不会用刺耳的话去批评他;在行为上,王奶奶会主动去买菜,而不是让李爷爷去买。
在最后一次介入,社工使用老年抑郁量表对李爷爷进行后测,结果显示李爷爷的测评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在本案例中,社工重点评估案主的情绪变化及其与周围他人的互动关系,关注互动效果,记录变化过程。在介入前期中,社工更多是作为引导者而非决策者,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基础上,促进案主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环境系统中获得足够支持。在介入中期,社工发现案主的优势能力并发掘案主内在的能量,比如,他善于学习,喜欢钻研针灸、按摩、药学等医学领域,其他方面也有所涉猎,曾在浙大二院报刊发表文章,分享自己的治愈心得,也在机构里为老年朋友们做讲座,分享养生知识。
社工对案主更多的是给予理解和鼓励,肯定案主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和周围环境所做的贡献。
案主为表现出较好的反馈,能够主动与社工互动,信任社工,其老伴王奶奶也在介入中参与到社工与案主的沟通中,并给社工看有关儿子的物品,分享老故事。
在对个案介入成效进行评估时,社工可运用量表来测量目标的完成情况和案主满意度。在本案例中,社工通过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前后测对比发现李爷爷的抑郁程度明显好转(10分—4分),通过沟通发现李爷爷的偏差认知已经消除,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偏差行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即经过一段时间的介入后,李爷爷的精神状态好转,与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改善,能够较为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交活动中。七、总结与展望:结案和反思
在本次研究中,社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相比于生活上的照料,高龄失独老人更需要的是心灵上的关怀。
案例中李爷爷一家在生活上比较富足,住在养老机构也不用非常担心养老问题,耄耋之年的他们更在乎心灵上的安稳。社工提供人性化的关怀,能够有一个“外人”运用一些“本领”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失独这件事,使他们得到更多的能量和力量,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个案结束并不意味着服务工作的完全结束。在介入中后期,案主已经能够独立、主动地反思过去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探索其背后的原因,这其中,结晶智力在发挥作用。
在服务跟进方面,社工还应持续评估个案改变成效,具体做法是,保持与案主及其家人的联络,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了解其心理动向,通过具体事情来了解其情绪状态,为今后的实践活动积累经验。
此外,还可发掘和调动案主所在的中观环境系统的资源,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增强其使用支持资源的能力。
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的带有社会服务性质的专业之一,其实践性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诚然,由于缺乏相关实务经验,社会工作者未能做到定期探访,在个案访谈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途被一些琐事所打断。
但在介入过程中,社工的实操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机构为社工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平台,案例本身也是社工认识社会的一扇窗。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