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尊龙网站公告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欢迎您!

景观展示

CLASSIFICATION

联系我们

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手机:13800000000
传真:+86-123-4567
邮箱:szbohua-consulting.com

中欧北京:一座校园一支团队一个家

时间:2024-08-12    点击数: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一座校园,一支队伍,一个温暖的家庭,一段共同奋斗的时光,这就是中欧北京校区21年来的缩影。从一间酒店标准间到一座校园,从艰难起步到成为中欧五地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1年里贯穿始终的,是中欧北京团队“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作为北京校区成长壮大的亲历者,学院院长助理、北京校区首席代表马遇生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文化,才能真正形成凝聚力,让中欧人无须扬鞭自奋蹄。

  2019年是中欧办学35周年、建院25周年,也是中欧北京代表处成立的第21个年头,当然现在大家已习惯称之为“中欧北京校区”。

  从希尔顿大酒店的一间标准间、达园宾馆的四间办公室,到融科资讯中心的半层写字楼,再到中关村软件园内占地3.3公顷的北京校园,从一个代表处到一个校区,中欧北京的21年,是物理空间上不断转移拓展最终落地生根的21年,也是北京团队以及市场影响力从小到大的21年。

  学院院长助理、北京校区首席代表马遇生亲历了这一切。在他看来,学院全球五地办学的战略格局下,北京校区身处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发展壮大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中欧北京这支队伍所形成的团队文化,更是对中欧人“认真、创新、追求卓越”最好的注解。

  在加入中欧之前,马遇生先后在中央国家机关和跨国公司工作过十五年。1987年,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曾去中欧的前身——中欧管理中心(CEMI)调研,先进的办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方式让他颇感意外:“想不到国内有这样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教育阵地。”

  1995年,马遇生成为中欧EMBA首届学生,至今对课程和教授仍如数家珍。同学们背景多元,彼此间的交流令他感到视野大为拓展。

  90年代末,国企改革方兴未艾,外企总部云集北京,民营企业初显锋芒。“那时有一句口号,‘向管理要效益’,大环境激发了管理教育的市场需求。”1998年,马遇生收到时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的邀请——筹建中欧北京代表处,开拓北方市场。

  虽然中欧并没有给出比跨国公司更高的薪水,但马遇生相信这是“朝阳行业”,他向张国华院长表示:“北京对中欧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欧如果进入北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1998年12月,马遇生正式加入中欧。没想到办公室就是希尔顿大酒店一间25平米的标准间,仅有的三位女同事,主要负责EDP课程的销售与课程管理。

  马遇生从不肯让大家称呼其职务,因而同事们都称他“马先生”。时任EMBA1999级北京班的课程助理周艺回忆道:“99级EMBA北京班的招生主要在上海完成,在京课程多是租用场地。以后要在北京正式招生办学,场地是首要的挑战。马先生心中显然有一套标准,他很详细地跟我讨论桌椅、采光、投影、讨论区域、餐饮、住宿、口译服务等等细节,然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寻找合适的教学场所。”

  现北京校区副首席代表、执行主任萧斌于1999年3月加入中欧:“刚来上班就被马先生喊上他自己开的小车,到处找场地。”两人从此踏上了20年并肩战斗的“革命道路”。

  “EMBA课程是新事物,靠中欧一步步宣传,影响力来得太慢。”有心借势的马遇生把目光投向了大学云集的海淀,并最终锁定了临近北大、清华,位于颐和园和圆明园之间的达园宾馆。这是一座隶属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住宿和餐饮服务,还有一座可以用作教室的电影厅,基本满足了教学需求。1999年4月,北京代表处搬入达园宾馆。

  1999年6月,中欧北京代表处同事在达园宾馆办公室前合影(右一周艺,右二马遇生,左一萧斌)。

  由于达园宾馆主要为国家机关和领导同志服务,课程时常要为此让路。通知一来,全体同事就要集体出动搬桌椅,转战至另一个地下会议室上课。大型的招生说明会和论坛则必然要租用外部场地……当时不到十人的北京团队就像一支“随时作战的游击队”。

  校园是马遇生心中始终放不下的“大石头”,他多次向张国华院长表示:想要实现“长治久安”,中欧在北京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校园。

  EMBA在北京公开招生后市场反响热烈,学院很快计划扩招,马遇生又开始寻找新的教学场所,他关注通透性、采光、廊柱间距、层高、电梯、洗手间等等方面能否符合教学需求,后来终于在海淀中关村一带找到了联想控股集团新建设的融科资讯中心。2002年春天,中欧北京代表处成为入驻融科的第一家“租户”。

  租下的半层写字楼被改造为一间平面教室,两间阶梯教室,一千多平米的大厅也可以用作讨论区、举办各类活动。但随着课程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开办的学生活动越来越多,融科的场所愈发紧张,反复“翻台”是常态,教室、办公间、教授休息房也多次进行改造。

  2009年,时任院长雷诺(Pedro Nueno)到位于融科资讯中心的北京代表处与同事们交流工作。

  马遇生一刻也没有打消过建校园的“执念”:“北京拥有巨大的市场,我们要向社会传递一个态度,我们不是打游击的,而是一家负责任、认真办学的商学院。”他承认自己“也有一点私心”——希望让同事们在中欧工作有归属感。“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园,一定有利于中欧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也有利于团队稳定。”

  “土地面积要足够,社会配套也要有”,马遇生几乎跑遍了北京城近郊区,但仅这基础的两条就不易满足。机缘巧合中,位于海淀东北旺地区的国家级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进入视野。如今,这里已云集了百度、联想、腾讯等中国最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誉为“中国硅谷”。然而中欧北京在这里落地,从取得合法资质,到买地、挑选设计到施工等等,都经历了诸多艰难曲折。中欧名誉院长刘吉教授曾用“创业维艰”来形容中欧北京校园的建设,并用“百折不挠”和“团结奋斗”评价北京同仁。

  2009年底,北京校园历时三年建设后落成,它由西班牙知名设计公司IDOM设计,主楼体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融合中西美学元素,拥有1个演讲厅、3个阶梯教室、4个平面教室和29个讨论室,为课程创造了一流的教学环境。2010年,北京代表处终于正式搬入了属于自己的校园。

  如果说校园的落成,是中欧北京代表处在物理意义上的落地生根,那么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则是中欧品牌在中国北方市场发展壮大的灵魂。在没有校园的日子里,北京代表处就以“硬件很软,软件很硬”著称,无论是学员还是教职员工,都对北京团队的卓越服务、创新开拓印象深刻。

  “中欧最初多是从世界各地请来的知名教授,怎样能让他们认为中欧值得来并且愿意再来?那我们就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支持。”北京代表处首位员工周艺如此理解中欧标准,带课期间24小时待命给教授接收传真,陪同教授访问企业、收集案例,准备课程材料到深夜都是常事。20多年来,周艺先后担任了11届EMBA班级的班主任,即使同事离职临时“救火”接班,她也以始终如一的认真敬业、真诚用心赢得了同学们的信赖。

  EMBA招生团队助理主任张茜回忆,自己刚入职时就被“上了一课”:“马先生让我拟一个公函,可每交一稿都被他揪出问题来,前后改了十几遍。而且他说得都对,不得不服。”课程运营团队助理主任谈磊也对每次向萧斌汇报材料记忆犹新,“她总说到你没想到的地方”。

  马遇生曾严肃强调工作作风:“大家要捧着这个饭碗吃饭,耍着吃我就打碎你的饭碗。”实际上,这支“创业团队”凝聚的是相似的人,共同守护着同一个价值观——对工作心怀敬畏、认真创新、追求卓越,从而奠定了这支队伍的基因。

  虽然早期辗转多地教学,但中欧北京仍招收了大批优秀学生,这与整个团队卓越的运营服务保障和积极的市场开拓分不开。由于人手紧张,马遇生要求所有同事打破边界,强调“Multiple Tasks, Multiple Roles”。他至今记得在达园的一个夜晚,由于教授上课前一天提出要求课程材料大幅调整,全体同事一起加班到凌晨。校友关系事务团队助理主任周华军是达园时期第一位招生经理,他回忆说:“当时全体同事都接招生咨询电话;几千份推广材料是大家一起装信封、贴邮票流水线作业;收到的报名表也是纸质的,大家再一起录入电脑。”

  马遇生更是冲在招生一线,主导了多项重要的合作,包括中粮、联想等企业每年都向中欧输送高管。周华军回忆道:“马先生还去过不少省市进行招生拜访。记得2003年的时候大庆还没通飞机,马先生一个人坐飞机到哈尔滨再转车去拜访大庆油田。当年,大庆油田就有包括总经理在内的4位高管来报名,其中一位现已成为国家部委正部级领导,十八、十九两届中央委员。”

  在参与班级活动时,马遇生了解到同学们希望除了上课还能有更丰富的活动,就鼓励同事们研究创新,强调“中欧需要你们的手,但更需要你们的脑”。

  2001年,萧斌提议为中欧校友举办一场新年音乐会,在艺术氛围中辞旧迎新。最初听上去有些“曲高和寡”,但很快音乐会就从中山音乐堂转移到国家大剧院举办,顶级乐团、知名指挥家、演奏家连年登场,成为“一票难求”的年终盛事。萧斌还第一个提出做校友兴趣社团、行业社团,包括成立高尔夫俱乐部、举办商学院高尔夫联赛,成立医药健康产业同学会、传媒协会,促成行业论坛等。2005年,她又策划开展系统的人文课程“合聚课堂”,为商业精英提供人文精神的滋养。这些都为加强校友连接、形成社群文化、打造人文氛围提供了创新样本。

  创新只是开始,传承方成气候。北京校区创办至今超过10年的活动品牌已有10个,包括“高朋满座”论坛、中欧沙龙、新年音乐会、合聚课堂、博闻课堂、EMBA班级十周年返校活动“十年聚将来”等等;、高西庆、何亚非、陈元、赵启正、陈方正、金观涛、柳传志、马云等政商学界领袖都曾莅临北京校区,可谓星光璀璨;中欧V论坛、中欧预见、新年论坛等各类创新活动也初见声势。如今,北京校区每年举办各类活动超过60场,扩大中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同事们也有了更开阔的学习与成长空间。

  2018年11月,在以“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中欧24周年校庆论坛上,马遇生向吴敬琏教授赠送纪念礼物。

  马遇生感慨地说:“中欧北京这些年能发展得好,是因为这支队伍好。只有形成一种文化,才能真正形成凝聚力,无须扬鞭自奋蹄。”

  “一是快乐工作,二是有所成长”,这是马遇生跟新人入职谈话时首先谈到的两点,他认为只要做到前两点,一定会产生第三点——“为组织做贡献”。他常说:“‘以人为本’就是从人性出发,让大家平衡工作和生活。”

  在中欧工作19年的谈磊对此深有感触:“当同事碰到难处时,马先生和萧老师都会主动替我们考虑。马先生会说‘工作离了谁都行,家里少了你可就塌了一半。’其实,少一个人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多。这份信任、理解和承担就形成了一种文化,影响了更多的同事。”

  北京校区的餐饮和物业服务在学员和同事中有口皆碑,作为乙方的供应商工作人员也融入了北京团队大家庭。后勤团队助理主任管婷婷说:“马先生和萧老师每年春节都和这些工作人员一起聚餐,认为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就是一个团队。”

  张茜还记得一些感动的小事,比如融科时期没有餐厅,萧老师号召大家带“私房菜”来一起分享;服务课程的后勤阿姨小司丢了一笔钱,同事们便主动为她捐款补齐;非典时期,有车的同事会自发送没车的同事回家;教授退休前在北京校区上课,同事们一起为他策划生日惊喜;其他校区的同事不幸患病,北京同事也纷纷慷慨解囊……“正因为形成了家一般的氛围,大家也会用心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充满人情味儿的服务。”

  为了这个“家”更美更好,北京校区近年来又先后启动校园景观、楼宇内新风系统以及演讲厅改造,并计划改造出新的艺术空间和多功能咖啡厅,以更具活力和开放的面貌迎接校友们“回家”。作为这一系列项目的直接执行人,后勤团队的高芳几乎没有休过暑假,她说:“在中欧工作20年了,中欧对我来说就是家,我们后勤就是管家。家里嘱咐你采买收拾,那我们就得做好了。”

  马遇生至今记得在达园附近的“一家亲”餐馆吃饭时,同事们特殊的“要求”:“宫保鸡丁不放鸡肉,鱼香肉丝不放肉丝……这些人事儿可不少。”他笑着说:“‘一家亲’这个名字特别符合北京团队的文化。这些年和大家在一起工作,我非常开心,希望大家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这就是马遇生与他的团队成员和中欧北京的故事,一座美丽的校园,一支追求卓越的队伍,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同走过了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

  11月10日,中欧北京校区将举办中欧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梁冬、尹烨、王维嘉出席科技论坛,杨振宁、陈方正、华生将在人文论坛上重磅开讲,并参加由余晨主持的“中国与世界未来”主题对话。点击图片即可报名,欢迎广大中欧校友踊跃参加。

网站地图
尊龙凯时 关于尊龙凯时 资讯中心 园林知识 景观展示 园林规范 优秀案例 客户留言 尊龙凯时招聘 联系尊龙凯时
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Copyright © 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搏!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