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400-123-4567
时间:2024-09-28 点击数:
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故宫、天坛,杭州的西湖,成都的锦里、宽窄巷子……提起一座城,我们脑海中必定会出现与之相关的“记忆符号”——文化地标,它们已深刻弥留在异乡人和原住民脑海深处,成为城市符号、文化记忆,挥之不去。
“文化地标”一词,顾名思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文化,二是地标。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城市愈发需要一些标志物给往来于此的异乡人和每日匆匆而过的原住民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由此,基于城市差异化、避免“千城一面”等的需要,城市地标应运而生,它的作用也愈渐显现。
那么,目前我国文化地标发展现状如何?对于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又该怎样打造成功的城市地标?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精神的反映。例如,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六百年来一直是皇家文化的标志。故宫作为集皇家文化之大成的文化地标,承载了几个世纪积累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两个朝代文化成就巅峰的标志。在这里,自然物因为被人赋予了文化上的意义,并承载着人们的文化活动,而成为聚落的文化地标。
当下,城市文化地标越来越不拘泥于“地标”二字,反倒是愈发彰显出“文化”的内核。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竞争中,越来越强调文化地标的“打造”,因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往往更能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城市性格和它特有的文化魅力。
然而,这些年,文化地标仿佛成为一座城市的“刚需”,伴随各地方政府兴建、打造地标性建筑,一些误区也逐渐显现出来。
就在2020年10月,因存在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住建部对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及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进行调查并发布了通报。此前,贵州省剑河县斥巨资打造的世界最大的“苗族女神”仰阿莎雕塑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专家表示,好的文化地标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急于求大的地标,没有文化的积淀,没有文脉的延续,只能博一时眼球。
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后“大旅游”概念的形成,文化地标和城市发展的关系愈发密切。
基于文化地标在一个城市中的内涵,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研究基地主任卜希霆认为,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有助于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增强城市居民凝聚力,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的文化地标有助于吸引人才、吸引外资,带动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公众文化获得感。缺失文化地标,城市就等于失去了文化审美的对象、文化识别的符号、文化认同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物证,失去了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分析,文化地标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含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文化地标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从历史的沿革中钩沉出来的,这就使得文化地标具有了故事性。
在解读地标时有故事才会有讲究,才能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体现出一城一地的民族精神和它的文化底色。一个古老的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是因为它能承载起这座城市的历史,能代表着这座城市的辉煌,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特色,能唤起当地人的共同记忆。
那么,文化地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什么问题?一个成功的文化地标应该如何打造?相关专家分别从文化地标的文化精神内涵传达、公共文化属性承载以及学科外延等方面提出了打造文化地标的建议。
文化地标在建设时,要综合考虑时代和环境等方面因素。有专家认为,一个城市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在某一时刻形成表达其内涵的标志。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塔,是20世纪末浦东新区发展建设的象征,也是当地各种文化活动的空间场所,形象地体现出城市欣欣向荣的精神内涵。
此外,也要看到,在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中,东方明珠与黄浦江以及两岸的建筑群构成了和谐的景观,并没有因为建筑本身的高度破坏整体的风貌。地标建筑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而不能生硬、突兀,像一块“飞来石”。
从适应时代、环境变化来看,其实,通过合理改造、契合当下环境的特色,一些承载老故事的老建筑也依然能摇身一变成为新地标。
坐落于北京石景山的首钢遗址,是一代钢铁工人的记忆。百余年来,首钢成为钢铁产业发展的缩影。随着北京日益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有限的环境容量和首都的特殊位置,使这里不适合继续发展钢铁冶炼工业。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
2011年1月,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正式停产,首钢搬离北京城区后,北京在石景山区的原址上规划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如今,首钢园“山—水—工业”遗存特色景观体系初步形成,进入园区,科幻元素、潮流运动、无人科技、冬奥足迹遍布。首钢园正逐渐完成蜕变,成为集科技、文化、体育等多产业为一身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老厂房在城市更新中,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新地标,并在城市发展中承担了新作用,缔造了城市新记忆。
好的文化地标,应当是从城市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有根基、有血脉。深入挖掘、还原和提升地域文化价值,如此打造出来的建筑和景区,才会因其特有气质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标,成为蕴含地域文化与精神的所在。
从契合环境和人文的点来看,成都不失为一个打造文化地标的“高手”。成都的锦里文化街区与融为一体,既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又与当代生活有机结合,让人们在浓郁的历史氛围中吃喝玩乐。“与民同乐”而不“居高临下”,给人营造出亲切的归属感、文化上的认同感,才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标。
文化地标,是在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它应该成为这座城市永恒的标志。
有学者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重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与营造,轻城市文化生态的塑造与挖掘。那么,如何才能在新建地标中,更好地体现出地标的思想性、公共性、艺术性?如何才能让城市地标更有文化?
一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必须仅属于这座城市。如果其文化地标为多座城市共有,就很难成为这座城市的“专属代言”;
二是这个文化地标不仅是这座城市最好的、最值得骄傲的东西,同时在国内外也应该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甚至一说到它,人们立马会联想到这座城市;
三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必须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通过地标的选择和锚定,既要让当地人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也要让他们通过地标明确知道“我将要到哪里去”。因为一个传统不仅仅只代表过去,同时还会指导现在,引导未来。
同时还要考虑文化地标的“在地性”。苑利表示,文化地标是基于地域标志性文化而创造出来的地域标志物。各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拥有的共同特点是:它一定是由当地创造、当地传承,并饱含有当地人的共识,足以代表当地人审美的本土知名文化现象。
他认为,由于载体的不同,地域标志性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譬如,有的是以当地音乐为载体的,如陕西的陕北说书、河南的河南坠子;有的是以当地传统建筑为载体的,如北京的、天坛,武汉的黄鹤楼……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呢?寻找地域标志性文化是否有什么规律可以遵循呢?
“所谓的‘文化地标’,一定是当地人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某种形式保存或传承至今的当地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无法达到‘遗产级’的文化现象,是不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的地标并为这座城市代言的。”苑利说。
城市文化地标大多具有鲜明的公共空间属性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因此,城市文化新地标建设需要在满足其公共空间属性的基础上,遵循一定营造原则。卜希霆提出了5条建议:
一是要“双效”统一,既要满足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为先,又要满足经济效益,实现其自身造血功能。
二是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市民的文化需要,兼顾上述提到的尺度、效度与温度。城市文化地标设计必须回归到“以人为本”这一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要多元包容,城市文化地标的公共性要求文化地标要坚持以为先的底线思维,从而保障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也包括对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消费圈层的包容。
四是需要社会参与,文化地标代表城市的整体形象,属于公共资源,需要在前期的规划过程中就要有大众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设计方案比选论证与公开公示制度,确保其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空间尺度、地方精神等保持一致。
五是要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能前期热闹后期闲置,造成空间和资源的浪费,需要顺应时代不断更新与调整文化地标场域的活动内容和场景设计,以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变化,使文化地标做到承载历史、关怀当下、展望未来。
此外,针对如何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卜希霆总结了公共空间创意营造必备的“五力”,即文化培育力、消费引导力、创意营造力、审美涵养力、精准服务力。
在文化新地标乱象中最直观的就是速成式地标的建造,对此,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王国华表示,大多速成式地标的确贻笑大方,但首先应该去探究这种文化地标建造时的初衷。
“现在很多城市都想通过凸显城市文化特征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投资,这说明各级政府都开始意识到建设文化新地标需要变革,需要打造城市品牌,大家的审美意识和品牌意识在不断觉醒和提升。这是一个好的现象。”王国华说。
“但也必须承认,很多地方在做文化地标时的追求过于片面和盲目,政绩工程之下诞生了很多一味强调高大醒目、标新立异的粗制滥造之作。”这就是速成式文化地标的幸与不幸。
谈及此,王国华阐明他心目中的文化地标,应该是建筑、雕塑与绘画发挥同等作用力的造型艺术。既为艺术,那么就需要用审美的眼睛去考量和打造。
王国华强调,文化新地标的设计和建造与城市雕塑、建筑、绘画紧密相关,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换言之,它应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才能意蕴圆满,否则就会出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地标建造乱象。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